English

二十一世纪的外科器官移植

2001-02-05 来源:光明日报 裘法祖 我有话说

现代医学领域里,器官移植是一项先进的、重要的新课题,它已成为治疗完全丧失了功能的脏器的有效措施。如心脏疾病、肝脏疾病、胰腺疾病、肾脏疾病等,这类病人只能通过器官移植才能获得第二次生命。据统计,每年每百万人口因慢性肾功能衰竭而死亡的在100人左右,且多为青壮年,这就清楚地表明器官移植的重要性。

必须指出,器官移植与现代基础医学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,与其说现代基础医学的进展导致了人体器官移植的成功,毋宁说器官移植推动了现代基础医学的迅速进展,因此也就促使我们深入到基础学科中去,特别是遗传学、免疫学和药理学三门基础学科。①在遗传学方面主要是进行了人类白细胞抗原(HLA)系统的研究;器官移植的成败与受体和供体间的HLA配型有着密切的关系。②在免疫学方面主要是对免疫监测的研究,如何对器官移植后出现的排斥反应作出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。③在药理学方面主要是对免疫抑制剂的研究。强有力的环孢素A的研制成功,大大提高了移植器官的存活率。最近更新一代的免疫抑制剂FK506已经问世,其疗效较环孢素A更加优越。以上简略地例举了遗传学、免疫学以及药理学进展情况,这说明,脱离基础学科的研究,就难以实现临床器官移植工作的进一步发展。

自1954年美国Murray在同卵双胎的个体间、不需使用抗排斥药物下,首次进行肾移植手术获得成功以来,至1997年底,全世界各国所施行的人体三大器官:心、肝、肾移植累计数已超过50万例次,其中心移植4万余例次,肝移植6万余例次,肾移植达40万余例次。一年有功能存活率,心移植90%,肝移植85%,肾移植已达95%。这些数字充分表明,器官移植已被公认是一种新的医疗方法,它正处在一个飞跃的发展时期。

中国出现良好开端

我国器官移植的工作起步于70年代末期,与国外相比约晚了10年。不过现在国际上所有类型的器官移植,我国都能够施行,从肾移植、肝移植、心移植,发展到胰岛、胰腺移植、脾移植、小肠移植、甲状旁腺移植、肾上腺移植,以及骨髓、胸腺、睾丸等移植。据不完全统计,人体三大器官中,到1998年底,全国肾移植共施行了2万5千余例次,有功能的存活率在不断上升。肝移植已施行了200余例,其中天津医科大学的1例已成活5年余。心移植已施行了45例,其中哈尔滨医科大学施行的1例已存活7年,心功能正常。以上这些事实有力地说明,我国的器官移植工作正在向前迈进,但按我国人口和发病率计算,还远远不能满足要求。

我国在腹部器官移植方面,除上述的肝移植外,在胰腺移植、脾脏移植和小肠移植方面也有长足的进展。胰腺移植治疗Ⅰ型糖尿病的报道尚少,但浙江大学医学院施行的5例胰肾联合移植,其中1例已存活5年余,移植胰和移植肾的功能均良好。特别要提出的是胚胎胰岛移植,根据全国第4届胰岛移植学术会议的资料,累计数已超过1000例,有良好疗效的达85%。近年国内已开展微囊化猪胰岛异种移植,近期疗效明显,将有可能用于人Ⅰ型糖尿病的治疗。脾移植治疗重型血友病甲迄今已施行了15例,供脾取自亲母、亲父,其中有完全功能最长的1例已经9年(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),患儿已无自发出血。小肠移植也已在国内开展,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和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共施行6例,存活最长的1例已3年。虽然我国器官移植已出现了良好的开端,但与国际上相比,无论在数量上或在质量上的差距仍然很大。如何加速我国器官移植的工作,已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。

供体来源严重缺乏

我国在器官移植的工作中,目前的主要问题是供体的来源严重的缺乏,而且在质量上没有保证。这是由于我国受传统观念的影响,还没有建立“脑死亡就等于机体整体死亡”这一重要的科学概念。临床上,习惯地以心脏搏动停止或呼吸运动停止作为死亡的标志,并以这个时刻作为该个体的死亡时刻。但近年随着器官移植的进展,死亡的标准有了改变,即所谓“脑死亡”。由于车祸或颅内手术(如脑肿瘤切除术)引起的严重脑损伤,可以导致脑死亡,一般都发生在心脏停搏之前。这时脑神经细胞已经死亡,死亡的脑神经细胞是肯定不能复活的。即使心脏跳动尚存,或者通过人工呼吸和心脏按摩,心脏恢复了跳动,但应用各种措施来抢救脑死亡仍然是劳而无功的。脑死亡后人体的各种反射活动消失,但此时体内的脏器仍保持着生命力,其代谢活动仍在进行,如果此时立刻切取所需要的、具有生理功能的脏器,就可以供器官移植之用。这样,就有不少病人获得了脑死亡人的脏器,从而获得了第二次生命。

目前在我国仍然以心脏停搏和呼吸停止作为临床人体死亡的标准,因此许多已经脑死亡的病人仍然在进行长时间的无效抢救;国家每年为此支出数以百亿计的医疗费用。如果在我国能将国际上通用的“脑死亡就等于机体整体死亡”的概念获得整个社会舆论上和法律上的承认和支持,将脑死亡者作为器官来源,则我国将有千千万万的病人能得到有效的器官移植治疗而获得新生。

与此同时必须加速免疫抑制药物的国产化,以降低器官移植费用。可喜的是,我国已有国产环孢素的研制生产,还应该进一步精炼国产的抗淋巴细胞球蛋白、单克隆抗体等产品,以提高与环孢素联合应用时的疗效,并减少毒副作用。在中草药中筛选、精炼出有免疫抑制作用的药物,如雷公藤、冬虫夏草等,明确其化学结构,从而人工合成出一种作用好、副作用少的新型抗排斥反应的免疫抑制药物,也是我国目前器官移植工作中的研究重点。

另外,通过基因工程的各种手段对动物的基因进行修饰,从而使转基因动物(猪)有可能作为人体异种移植的供体。再则,通过克隆技术有可能在体外培育出移植所需要的器官,诸如心脏、肾脏、肝脏等。所以,器官移植工作将在二十一世纪有所突破,成为生命科学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。

(本文作者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名誉院长、中国工程院院士)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